请选择时期:
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-1岁 宝宝1-3岁 宝宝3-6岁

远方的声音,基诺族民歌文化 歌曲远方有信仰民谣版

来源: 最后更新:23-11-15 02:05:06

导读:

1、远方的声音,基诺族民歌文化
2、盘点:基诺族的风俗习惯文化
3、独特的基诺族传统采集文化
4、古色古香的基诺族

文章目录:

1、远方的声音,基诺族民歌文化

2、盘点:基诺族的风俗习惯文化

3、独特的基诺族传统采集文化

4、古色古香的基诺族婚俗文化

5、古色古香的基诺族茶文化

6、猜你喜欢:

1、远方的声音,基诺族民歌文化

基诺族虽然人口不多,但他们的民间音乐财富却非常丰富,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两大类。其中,以民间歌曲最为丰富,它犹如基诺山上一年四季都盛开的鲜花,争艳夺目,竟放异彩。基诺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基诺族文化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。

基诺族的民歌,是基诺人民传播历史知识、生产知识、社会知识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,它贯穿在基诺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它反映的题材内容广泛,体裁形式多样。

基诺族民歌有唱述开天辟地、人类繁衍、民族历史、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“叙事歌”;有反映各种社会风俗礼仪的“习俗歌”;有反映各种社会生活内容的“山歌”“短歌”;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“情歌”;有载歌载舞的“舞蹈歌”,有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“劳动歌”;有儿童玩耍时唱的“儿歌”;有哄幼儿睡觉时唱的“哄娃娃调”;还有由祭司演唱的反映各种信仰崇拜的“祭祀歌”等。

叙事歌

叙事歌是基诺族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,由于基诺族没有文字,自古以来,有关天地的起源、人类的繁衍、民族的迁徙、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知识等等,都是通过叙事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。因此,基诺族的每一首叙事歌,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,一部动人的长大诗篇。叙事歌基诺语称作“阿里车格嘞阿特”,“阿里”汉语译意为“古老的道路”,“车”意为“延续、顺序”,“格嘞”意为歌唱,“阿特”是声音、歌调之意。

在基诺族的叙事歌中,唱述开天辟地的有《阿嫫腰北》,“阿嬷”是母亲之意,“腰萡(bé)”是她的名字,她是基诺族传说中的人类女始祖,她造了天、造了地、造出了人类、创造了世间万物。当大水滔天的洪荒来临时,她让玛黑与玛妞两兄妹躲进了大鼓,拯救了他们。之后又通过她的启示,让兄妹二人成了亲,种出了葫芦,葫芦被烙通了一个洞后,从里面走出了基诺族、傣族、汉族、克木人等各民族。

传播生产知识的有《季节歌》,基诺语称“卜则资”,他通过对一个称作“赤子乌普鲁”的智慧老人的描述,使基诺人知道了一年四季的变化,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,因为这些规律是这位智慧老人通过多少年的仔细观察后得出的认识。如春节备耕、烧山播种、薅地护秋、收割吃新米、粮食入仓、上山围猎撵山、起盖新房等,一直唱到第二年迎春过节为止。《季节歌》歌中,实际上凝聚着前人许多辛勤的劳动经验和智慧的结晶。叙事歌中,还有演唱结婚来历的《结婚歌》。

在基诺族中,传唱最广的还有民间传说故事《胎罗蒙莫米遮》,汉译也称作《巴奢的故事》或《贝壳歌》;在基诺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,“胎罗蒙莫”是“裴嫫”等女神们居住的上界;“米”是女人,“遮”是居住,意即“胎罗蒙莫上界下方居住的女人”,据说这个女人的名字叫“罗崴”。

叙事歌中,还有的内容是叙唱某一个人的悲惨遭遇的《诉苦歌》,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。如叙事短歌《我是车肖的女儿肖施》(基诺语“阿布车肖肖施”),歌中唱到:“我是苦命的肖施,我是车肖的养女,我从幽暗的森林里逃出来,我从深深的草丛中走出来,不怕害羞地流落到了劳衄(nü)村,是因为继父逼婚,他揪住我的头发,把我从高高的竹楼上踢下来……”歌声悲切哀怨,叙唱了肖施姑娘凄凉的遭遇。

演唱叙事长歌,大都在年节和喜庆盛典以及农闲的夜晚时,由阅历丰富、受人尊重的老人演唱,典型的有《建盖新房歌》和《结婚歌》,有独唱和一领众和两种形式。这种形式也称之为“篾桌边的歌”或是“火塘边上的歌”,意即“家歌”。一领众和时领唱者唱一句,大家重复跟唱一句;相和的众人一般都围成圆圈,手拉着手前后自然摆动,按顺时针方向缓缓行进,踏步而歌。通过这种歌舞形式,把丰富的知识一代代留给了后人,丰富的演唱内容,往往彻夜不息,通宵达旦。

山歌

山歌调,基诺语称作“呃扯格嘞咪”,“呃扯”是指基诺族崇敬的一位女神,也是歌调开始的衬词,民间也称她为“阿批呃唉”,“阿批”是老祖母;传说是她给了基诺族的史祖“嚜赫”与“嚜妞”葫芦种子,二人种出了大葫芦后,是她用火柱烙通了葫芦,从而走出了各个民族。所以,有的民歌的衬词为“呃扯”,有的为“呃唉”,这是表示对这个老奶奶的怀念。“格嘞”是歌唱,“咪”是语言、话语。

演唱山歌调,不受时间地点、环境的限制,歌唱内容十分丰富,不论是在山野田间劳动时或是村寨里闲暇之际,都能听到悠扬悦耳的山歌调和风趣的对歌。节日之际,歌手们甚至互相邀约起来,走村串寨,到其他寨子去对歌。

山歌之中,最有代表性的是情歌。情歌基诺语称“巴格嘞”,“巴”是有群体、大伙,也有亲情等意;“格嘞”即歌唱,广义是指大家唱的歌,狭义一般是专指青年男女唱的情歌。根据男女双方恋爱过程中的不同进展程度,以及依歌唱的内容又细分为《巴漂》,即见面的歌;《巴剎》,即互相赞美的歌;《巴波》,即送定情礼的歌;《巴押脚(音读“jio”)》,互相思念的歌;《巴嘞》,求婚的歌等。

情歌不能在家里唱,也不能当着长辈的面唱。山歌调或情歌调,大都曲调悠长自由,优美动听,有的唱词长期以来已经约定俗成,成为相对稳定的模式。

2、盘点:基诺族的风俗习惯文化

中华民族文化,它包括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。基诺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,形成了自己丰富的、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风俗。饮食、语言、建筑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是基诺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。那么,就随小编来了解下吧。

语言

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。由于无文字,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。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,崇拜祖先,尊奉诸葛孔明。

食俗

基诺族聚居于中国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。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,种茶历史悠久,有著名的普洱茶。

基诺族喜吃野菜、喜吃酸、辣味,制作多以煮、包烧、舂为主,而且喜欢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。

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,以大米为日常主食,杂以玉米、瓜豆等。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,要吃好米,新米,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。玉米则侧重于吃青。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,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。晚餐除主食米饭外,还备有一些菜肴,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。

逢年过节和喜庆盛会时还要吃“剁生”,即用生肉末拌上盐巴、辣子、姜末、薄荷、韭菜等佐料,用手捏匀,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样才进食。

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塘边上,用烟火熏烤成肉干,使之常年不坏,食用时切片烹汤,其味鲜而不腻。

基诺族最喜欢吃的菜有酸酉奄鱼。做法是将鲜鱼去鳞洗净,拌上辣子、盐巴与热的米饭,装进竹筒里,用芭蕉叶蒙在筒口,扎紧,待酉奄熟后即食,这种菜有特殊的酸味,味美可口,是佐饭佳肴。

蚂蚁蛋也是基诺族喜欢的营养佳肴。农历三、四、五月间把蚂蚁包砍开,用篾箩接着,一个较大的蚂蚁包获蛋七、八市斤,蚂蚁蛋一般有筷子头那样大小,似蜂儿的样子,营养丰富,可以煮吃、炒吃、蒸吃、放在火塘里烧吃,或放上盐巴、辣子舂细加水做成汤喝。

建筑

基诺族住房一般为干栏式竹楼,茅草覆顶,多是一个小家庭住一竹楼,包括一个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员。房屋因经济条件规模各有不同:单身汉、寡妇或较贫穷者多为一层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楼房,房屋较窄小;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楼房,房屋间架较高,宽敞舒适。人住竹楼上,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。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、背风、距水源近,便于饲养猪鸡牲畜,便于打扫卫生的地方。

3、独特的基诺族传统采集文化

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居住着许多的少数民族,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和汉族不同。基诺族人民也是少数民族之一,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许多利于自己生活的传统文化,下面的基诺族文化带您了解基诺族的床头采集文化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,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,有砍刀、镰刀、小手锄等。主要农作物是旱稻、玉米,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,盛产香蕉、木瓜等亚热带水果。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。

大牲畜有黄牛、水牛,但不用来耕地,而用以祭祀和肉食,还饲养家畜家禽。种茶、制茶业有一定发展。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。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,主要在农闲时进行,经营打铁、竹篾编织、纺织、酿酒、木工等。

基诺山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带,属亚热带边缘山区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形成了优异的自然生态,是我国动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一块宝地。这决定了采集是基诺族最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,而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。基诺人常说,没有肉吃的男人害羞,没有菜吃的女人害羞。

可见,在基诺人过去的生活中,吃肉靠狩猎,吃菜靠采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,任何一个基诺妇女,在劳动之余,总少不了在箐边林中采摘些野菜野果,作为日常必需的菜蔬。而现在,上山劳动之余顺带采集也是基诺人普遍的行为方式。

基诺族采集的食物大体可分为块根、野菜、竹笋、山菌、野果、昆虫、鱼蟹等七大类。采集使用的辅助工具十分简单,就地取材,使用简单的竹木器,基诺族有自己一套加工野果野菜的方法。

4、古色古香的基诺族婚俗文化

在中国,各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。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,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,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。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,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,婚前恋爱自由,婚后很少离异。婚嫁风俗代表了基诺族文化特色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恋爱风俗

男女十五六岁后要举行成年礼仪式,经过一番严肃和令人惊异的复杂过程后得换上成年人的衣服,上衣绣上月亮形花徽,挎包——“通帕”上也绣有花徽,从此才具有公社成员的资格,也才取得谈恋爱的权利,此后他们必须在公房内过夜。因为每年举行成年礼的青年男女年龄相当,其上下一两年间举行成年礼的青年便自然构成一个恋爱班级,但即使如此,年龄相当的班级间的婚姻也有一个自然过程。

结婚之前的恋爱,通常有“巴漂”、“巴宝”、“巴里”三个阶段。“巴漂”是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,“巴宝”是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的阶段,“巴里”是同居的阶段。只要同居之后双方的感情热烈和睦,男子一早起来即为女家扫地背水,并向世人表示二人要结为夫妻,此后即请父亲或舅舅向女方父母求婚,通常女方父母必然答应,接着就约定婚期。因为婚姻是自由的,经过了爱情的三个阶段,所以婚后离异者并不多。

婚礼风俗

举行婚礼这天,男方家要杀一两头猪,猪肉送给女方家一半。同时还要送些蔬菜、鱼、猎到的野味等给女方家,好让女方家招待亲戚朋友。下午太阳偏西后,新郎的父母陪着新郎来到女方家接亲。到女方家后,接亲者会受到热情的款待,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奶母费,送给舅舅接人费。

女方家同时要杀猪祭,祭完后要把三根肋骨给族长,四根肋骨给父亲,猪腿和猪八戒头给寨长,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。全寨人聚在一起,喝酒吃肉,共同庆祝婚礼。晚上,在寨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火堆,人们擂响太阳鼓,唱起了古老的基诺调,跳起了热烈奔放的基诺舞,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中。

婚俗礼仪

新郎就拉着新娘的手走出竹楼,和迎亲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。到家的时候,新郎的母亲在门外给新娘一个鸡蛋,并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红线,同时在手腔上绕三圈,这时新郎要给新娘敬一杯酒,同时要唱一首歌,内容是今后新娘要尊敬母亲,虚心向母亲学做家务等。

当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,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只鸡脚,同时给新娘手上拴红线。之后,宾客也纷纷给新娘拴红线,同时送礼物给新娘,在基诺族的观念中,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,也拴住了人的魂,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。新娘到了夫家之后,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。人们喝酒、唱歌、跳基诺舞、擂太阳鼓、尽情地欢娱,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。

结婚的当晚,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。第二天天刚亮,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,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,同时,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。之后,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,把头天长伴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。有趣的是,这些新赠的东西中,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、一蓬竹子、一头牛和几只鸡。

5、古色古香的基诺族茶文化

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,从古至今茶文化一直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。在礼仪之邦的中国,人们通过以茶代礼来表达自己的礼仪。茶文化不光在汉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,在少数民族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。下面的基诺族文化为您带来古色古香的基诺族茶文化。

基诺族自称“基诺”,意为“舅舅的后代”或“尊敬舅舅的民族”。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,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。主要从事农业,善于种茶。

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,用手稍加搓揉,把嫩梢揉碎,放于碗内。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,辣椒、大蒜切细,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。最后,加上少许泉水,用筷子搅匀,放置一刻钟左右,即可食用。

凉拌茶实已不仅是茶,也是一道菜,既可招待远方客人,又是基诺人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,是基诺族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。

烤茶的制作一般是先用炭火将土罐烤热后,把茶叶放于罐内烤热烤黄烤香,再加入开水煮沸。传统的烤茶浓烈异常,常需兑入清水以使其清淡。基诺族烤茶醇香浓厚, 色浓味香,不仅是基诺族同胞的一种古朴茶饮,还是云南思茅地区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古朴茶饮,也是招待贵宾的一种礼茶。

煮茶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,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,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,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,经3分钟左右,当茶已经浸出时,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,供人饮用。不管是烤茶还是煮茶,都是以饮用茶汤为目的的,故将其归结为“饮”茶文化。

6、猜你喜欢:

标签: 中国风俗习惯  回族的风俗习惯  基诺族的传统节日  家乡的风俗习惯  家乡风俗习惯  春节的风俗习惯  春节风俗习惯  汉族风俗习惯  苗族风俗习惯  
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unanyuer.com/xingzuo/fenxi/72601.html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网站合作 | 免责声明 | 联系我们| 网站地图

© 2006-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2023039114号-3

声明: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:hunanyuer#qq.com (请把#替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