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最后更新:24-02-27 12:00:23
拿到玩具的一刻,我觉得get到了游戏设计人的心思——不就是训练娃的手部稳定性,以及手眼的配合嘛。那就开始吧!
果然,娃举着钓竿,晃荡了半天,绳子被晃动得摆动起来,最下面的磁铁怎么也碰不到鱼身上的小铁片。他着急了,越着急,越稳定不下来。眼看着就要伸手去抓鱼。
我赶紧拿起另外一根给他示范:“宝宝你看,这样钓,手的移动要慢慢的、轻轻的,绳子就不会晃了,你就能慢慢地让磁铁靠近小鱼……哈,吸到了。明白了吗?”
娃一脸蒙圈地看了看我,拿起他的钓竿,继续晃。
“别晃别晃,要慢慢移动,才能让杆变稳。”我边说边去抓他的手,想让他感受下“这就是稳”。
结果,娃挣脱了我的手,一边摇头一边喊“妈妈”。我知道,他的意思是让我别“干涉”他。
好吧,我识趣地闭嘴,退到一边。其实内心的台词是这样的:我倒要看看,你有什么办法晃着晃着把鱼钓上来。
娃大概各种摸索了一会儿,不到一分钟,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办法,我暂且称之为:高频度任意击中法。
这是什么鬼?
他的做法是这样的:娃根本没希望通过稳定竿,来让线不晃,然后一次性把磁铁对准铁片。他的做法是,竿一上一下地,让磁铁敲击“鱼池”表面,但尽量把磁铁落下的点,控制在鱼的周围。这样快速地“点点点”,总有概率可以让磁铁“恰好”落在小铁片上,这时候鱼就掉上来了。
真的出乎我意料。我跟娃走得完全不同的路,我是希望通过提高单次尝试的准确性,减少尝试次数;而他由于手部肌肉控制原因,无法做到每一次的精确性,就干脆采取“用频度补偿精度”的做法。这里面其实隐含了一个重要条件——单次试错成本足够低。
是的,做所有事情都如此啊。对于单次试错成本足够低的事情,比如软件开发,就可以采取多次迭代,不追求一次性完美的做法;而对于单次试错成本比较高的事情,就只能在设计阶段尽可能穷尽努力,一次到位,比如盖房子,不能今天盖了明天拆,所以设计的时候就要力求尽善尽美。
而我之所以会上来就想教娃怎么钓鱼,一则是“妈妈”的角色作怪,总觉得我明白得比娃多,想要教他;二则是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约束——娃的肌肉控制能力其实很难做到单次精确;三则是,我总试图去教娃HOW,而不是去向他提出WHAT。这第三点,也是教育孩子方面,我得到的最大启示。
什么是WHAT什么是HOW?
回到教娃的事情上,WHAT就是——钓到鱼;HOW就是——用什么方法钓到鱼。
作为父母,我为什么一上来就直接想去告诉娃,你应该用这个方法钓鱼;而不是告诉他,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你要钓到鱼,然后让他自己去找出钓到鱼的办法?
这种直奔HOW,忘记WHAT的做法,在亲子生活中真的不少。要说好处,是有的,就是经验的传授,高效的学习,但坏处似乎也不少。
一位发展心理学的大家曾有过一个这样的理论,大概是说,关于解决问题,有两种能力。一种是,通过学习别人怎么解决一个问题,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;一种是,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前一种,是从学习HOW入手的;后一种,往往需要自己做到WHAT的那个HOW。在后一种过程中,人的多种能力得到了提升。比如,考验人发现问题、抽象问题、找到问题关键本质的能力;在试错中抓住偶然试对,并发现对的规律的能力;创新性找到解决方法的能力……大多数人,特别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问题是——有很强的学习别人怎么解决问题的能力,却缺乏自己独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。
有一件小事,我也还记得。
我家娃当初学拧盖子,他一开始总喜欢手握盖子不撒开,顺时针、逆时针、顺时针、逆时针地“来回拧”。这导致盖子其实一直停留在原地,转不开。
我试图教过他,转半圈后放开手,把手转回到原来的姿势,接着拧。这样盖子慢慢就开了。
这是我基于观察自己平时开杯盖的过程,然后分解了动作,再教给他的。
结果,他就是不按我的方法来,死活拧不开各种盖,拧不开就着急。
结果,一个月后,我发现他把我的化妆品拧开了,弄得满地都是——他是怎么做到的?我当时好奇极了。
他难道终于想起来我教他的办法了?
于是我在一边偷偷观察。结果我发现他的办法是:两只手一起拧,右手逆时针、左手顺时针,大多数盖子就开了。螺纹如果真的很长,他就把东西放下,两手回到相对位置,再相反运动一次。
我也是恍然大悟:对啊,娃原先是一只手动一只手不动的(这是通过观察跟大人学的),这样两手的相对位移就很小,盖子自然打不开。而盖子打开的本质是,盖子和瓶身,沿圆周发生的相对位移,足够多,多到能让盖子转完螺纹。这种相对位移的发生,既可以是盖子转,也可以是瓶子转,还可以通过盖子瓶子向相反方向一起运动,加快实现。
虽然娃不明白这么麻烦的原理,但他肯定是发现了这个规律。从而自创了开盖子的方法——两只手一起拧。
而这,就是自己通过摸索,通过掌握问题的本质,而创造性地找到的适合自己的、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这两件事对我养娃的启发,真可谓是“醍醐灌顶”。
如今的教育体系,多的是教你怎么学习HOW,从幼儿园、小学就开始了,更别说高中,甚至连大学也落到这个窠臼中。所以,孩子3岁上幼儿园之前,这段宝贵的“非学校教育”时光,做爸妈的我们,最好能多一些从WHAT出发的教育。
某种程度上说,我们并不比孩子聪明,我们只是常常“自作聪明”。而这种“伪聪明”,这种看似“高效”的教育,毁掉的也许是再也回不来的创造力。
2024鞍山建行贺岁纪念币和纪念钞兑换网点一览2024鞍山建行贺岁纪念币和纪念钞兑换网点有鞍山市铁东区鞍山分行
杭州高架阻止施暴车主获“杭州好人”称号 博雷利:“普京和特朗普可能会赢,欧洲必须觉醒” 文章演的电视剧(张若昀和文章演的电视剧) 孕妇撞到臀部 医生开禁用药致流产